全城7x24小时免费上门,您的生活服务帮手
造车新势力蓬勃发展,新能源汽车在国际上一枝独秀。这与国家政策引导,产业体系布局,人才培养机制息息相关。
说到造车界,人才培养最成功的莫过于吉利李书福,挖人最狠的莫过于小米雷军。
前人栽树后人乘凉,本无可非议,但是前人忙着栽树后人急不可待的等着砍树甚至掘根就不可取了。
近期,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一场直播中的发言,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,激起千层浪。他直言,如果没有吉利培养人才,新势力很难造出车,国内几乎所有新造车势力都在从吉利挖人 。此言论瞬间引发广泛讨论,将车企间人才流动的话题推至舆论焦点。
李书福所言并非毫无依据。多年来,吉利通过一系列海外投资并购,成功并购沃尔沃,不仅获得了先进技术,也构建起国际化人才交流与培养体系。吉利内部培养出的大批专业人才,涵盖汽车研发、设计、制造等各个关键环节,成为行业内的香饽饽。随着新能源汽车浪潮涌起,新造车势力崛起,对人才的渴求极为迫切,而吉利就成了他们眼中的“人才宝库”。
前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储殷发布视频力挺李书福,更是让这一话题热度持续攀升。储殷指出,小米曾将吉利汽车研究院“几乎一锅端”。
众所周知,李书福造车伊始,就在人才培养上加大布局,从造车基础人才到顶尖人才,形成整个的造车人才培养体系。
为整个造车行业发展输送大量血液,这个是无可争议的。而造车新势力从吉利挖人也是不争事实,很多造车新势力的核心技术团队中,的确有不少来自吉利的骨干,他们将吉利积累的技术经验和管理模式带到新平台,助力新势力快速发展。
诚然,在市场经济环境下,人才自由流动是正常现象。新造车势力发展迅猛,提供了更多创新机会和广阔职业发展空间,人才出于自身职业规划和对新兴事物探索的需求,选择跳槽无可厚非。同时,这也有利于整个行业的技术交流与融合,促进创新。而且,新势力自身也在大力培养人才,通过高薪、股权激励等方式吸引高校优秀毕业生和海外人才,构建属于自己的人才梯队。
从宏观角度看,造车技术人才流动是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过程,也是中国汽车从能造到造好的必要前提。传统车企与新势力之间的人才互动,一方面促使新势力快速成长,为行业带来新思维、新模式;另一方面也倒逼传统车企持续优化人才管理机制,加大人才培养和激励力度,提升自身竞争力。
然而,无序的人才挖角也可能导致行业内不正当竞争加剧,企业商业机密泄露风险增加,甚至破坏行业生态平衡。
把别人投入巨资搞的研发的成果,被自己拿来伪自研,而且还沾沾自喜洋洋得意。
举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,就相当于邻居家养鸡生蛋你眼红,向邻居借几只鸡或买几只鸡生蛋都是无可厚非的,但是你连夜把人家鸡窝都端了,拿回自己家,居然脸不红心不跳的说,看这都是我努力的成果,结果邻居家还要从鸡雏开始再重新养鸡。
所以,车企应加强自律,避免恶性挖角,同时完善自身人才培养和激励体系;行业协会可发挥引导作用,制定人才流动规范准则;政府也应出台相关政策,在保障人才自由流动权利的同时,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。唯有如此,汽车行业才能在人才合理流动的基础上,实现健康、可持续发展,中国的汽车产业才能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,才会有一个灿烂辉煌的明天 。
2025-05-27 14:38:43
2025-05-27 14:38:43
2025-05-27 14:38:43
2025-05-27 14:38:43
2025-05-27 14:38:43
2025-05-27 14:38:43
2025-05-27 14:38:43
2025-05-27 14:38:43
2025-05-27 14:38:43
2025-05-27 14:38:43